河南省“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0-06-28 15:39:18    点击次数:1684次

河南省“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健康中原”建设的关键时期。为积极适应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根据《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卫生计生中心工作,打基础,强基层,重应用,惠民生,有力地保障了卫生计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搭建了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框架。初步建立了包含省级云中心(“两地三中心”)和18个市级云节点的全省全民健康信息体系框架,构建了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网络,部分地区实现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二、三级医院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的数字化管理;部分医院建立了“以医疗质量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河南省远程医疗中心为代表的区域协同快速推进;预约挂号、在线咨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信息便民服务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垂直业务系统功能日益完善。以应用为驱动,建立了计划生育、新农合、妇幼保健、免疫规划、传染病报告、血液管理等垂直业务管理系统,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基本满足了各业务部门的管理需求。四是基层卫生计生机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有力地提升了我省基层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五是信息标准建设逐步展开。为科学、规范实施云计算项目,编制了《河南省医疗卫生信息标准数据集》,制定了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的数据采集、存储、交换等规范。六是居民健康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全国率先发行居民健康卡,累计发放739.6万张,为国家居民健康卡的普及应用进行了有效探索。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省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呈现“点强面弱,建强用弱,单体高效,总体低效”的特点。

一是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尚不完善。我省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着“点强面弱,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省大部分区域信息平台功能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信息标准体系不健全。符合我省实际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平台开放性不足,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形成互联互通。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难,系统整合难,软件维护难,“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三是对信息安全重视不足。部分单位重使用轻安全,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较多,安全隐患较大。四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行政管理机构不统一,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还没形成,信息主管部门“单兵突进”,业务部门“各自为政”,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形成。五是信息人才队伍有待加强。懂信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信息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不足,制约了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的发展。

(三)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面临全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对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从宏观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今后全民健康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卫生计生事业已深度融合,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培育全民健康发展新业态,已成为“十三五”期间的迫切任务;从我省卫生计生发展现状看,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家庭签约医生和新的计生政策等改革新举措相继推出,迫切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保障全体人民健康为出发点,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重点,按照惠民、惠医、惠政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康数据资源互联融合、开放共享,消除信息壁垒和孤岛,积极营造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规范、创新应用的发展环境,通过信息化与卫生计生事业深度融合,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为深化医改,建设“健康中原”做好信息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应用推动。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业务应用为牵引,将全民健康信息化纳入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利用信息化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

——坚持统筹集约,创新发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发展为目标,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协同创新,整合信息资源,健全服务体系,扩大健康医疗资源有效供给。

——坚持开放整合,共建共享。鼓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引领,促进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服务规范、优质高效的便民惠民新格局。

——坚持强化标准,确保安全。按照标准先行,安全为先,保护隐私的要求,妥善处理应用发展与安全保障的关系,健全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安全技术支撑能力。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落实属地建设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上下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进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于感知技术和产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务逐渐普及,覆盖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信息化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显著作用,为实现“健康中原2030”既定目标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保障。

——区域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互联互通、务实应用的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功能为基础扩展服务内涵,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的大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健全。信息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以公共数据开放应用为牵引,建立全省统一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推动省、市、县平台之间,医疗机构区域与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共享、开发、开放和应用。

——大数据应用取得进展。全民健康大数据在全省卫生计生重点领域和公共服务中得到应用,卫生计生行业治理的精准性和高效性得到增强,分工科学、合作紧密、共创共享的全民健康大数据应用示范效果初步显现。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建设

1、统筹规划全省全民健康信息专网建设

积极适应“宽带河南”建设新形势和我省卫生计生发展新要求,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互联网和现有全民健康网络,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高效、稳定、安全的全民健康信息专用网络,推动各级信息平台与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加快全行业信息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到2020年,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民健康信息专网全覆盖,全省卫生计生医疗机构重点区域实现WIFI全覆盖。

2、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

明确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功能。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省统筹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要求,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要逐步实现提供包括预约挂号、智能导诊等在内的23项惠民服务;提供包括疾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等在内的18项业务协同功能;提供包括综合业务监管、慢病管理业务监管等在内的29项业务监管功能等。

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依托云计算项目,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在完善各级平台功能建设,逐步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省、市、县三级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到2017年底,省级平台要分别实现与国家级平台、与18个省辖市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到2020年,实现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根据《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的要求,加快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推动省属医院、部队医院及有条件的民营医院与所属市、县级平台对接,逐步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础资源库,支撑全行业服务监管要求。加快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与省、市、县对应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交换共享。

逐步整合现有的垂直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统一、互联互通、融合开放、安全可靠的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全省卫生计生业务的平台办理,政策决策依托平台支撑,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全民健康信息共享。

建立必要的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机制,对各级平台所建立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校验分析和标准化,客观评价平台互联互通成效。

3、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以服务居民健康需求和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牵引,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基础资源数据库等基础建设,支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

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按照国家“全民健康工程”“金人工程”建设要求和人口计生服务管理需要,加强全员人口信息的自主采集、业务办理采集和共享采集,建立和完善省级全员人口数据库,形成标准统一、更新及时、真实准确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为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全省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等居民健康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和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用药记录等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应用服务水平,实现全省范围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更新,满足居民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查询,增强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能力。开发日常监测管理系统,及时跟踪监测、汇总分析地区居民整体健康状况,运用全民健康大数据开展民生服务,提高决策管理能力。

电子病历数据库:以中西医电子病历为核心,大力推进中西医电子病历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医疗机构内部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注重电子病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接入区域信息平台,实现电子病历数据库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的互联互通、数据同步。推动临床路径建设应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

基础资源数据库:建立基础资源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全省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现有人员、基础设施、大型设备、耗材等基础资源的登记管理,涵盖各类机构基本信息、房产土地、病房床位、设备器械、药品耗材、从业人员等内容,从而实现对卫生计生机构现有资源全面登记和管理,便于卫生计生机构自身及行政管理部门准确掌握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1、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2017年完成我省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初步构建河南省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组织编写《河南省全民健康标准规范目录集》;探索建立标准规范的执行评价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满足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

强化标准的贯彻落实。通过开展“标准规范年”等活动,不断提高对信息标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贯标意识;加大对标准执行的考核力度,通过对各级各类信息平台标准符合度的测试,促进标准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医院的评审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标准化、规范化评估论证和符合性测试,强化行业监管。

2、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推进数字认证CA服务应用,构建可信的身份认证和数据共享交换机制,保障卫生计生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切实做好涉及居民健康相关信息的安全、隐私保护。开展信息安全保护等级测评。落实《卫生计生行业国产密码应用规划》,引导相关单位和企业使用国产自主可控的标准化信息产品。

(三)不断完善业务应用功能

1、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信息应用系统,规范数据采集,强化信息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和利用。适应公共卫生“管理以条为主、服务以块为主”的实际需求,理清层级关系,加强条块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项目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效率。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爱国卫生工作信息系统建设,统筹规划传染病、免疫规划、慢性病、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环境卫生管理与服务等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国家核心业务系统与各级疾控机构之间,疾控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进一步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水平。

完善妇幼保健业务信息系统功能,满足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完善全省《出生医学证明》系统,建立儿童健康管理与服务评估、妇幼保健服务与健康管理、妇女卫生综合管理等系统,确保妇幼卫生年报、“三网”监测等信息的准确统计、及时上报和科学分析,实现妇幼工作全面信息化。

完善卫生监督综合业务信息系统,优化许可、监督、处罚、投诉举报、统计分析等功能,形成跨部门的协同审批和处理机制,面向管理相对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政务诚信,促进行业自律,努力实现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及时交互更新信息;依托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开展医疗执业行为监管系统建设;探索卫生监督物联网信息化建设,实现对管理相对人的远程非现场监督管理。

加强血液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设全省采供血机构信息管理网络,实现对全省血液库存、采集和供应情况的实时监控,加强血站系统、疾控系统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建立对临床用血状况和输血不良反应信息的监测、分析、预警机制,增加异地献血屏蔽、异地报销、应急血液调配等功能,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

实现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等之间的对接,形成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的主动监测、关口前移,提高卫生应急处置与防范能力。整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与120急救调度系统资源,提高在突发事件中的急救医疗资源响应和调度能力。

2、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加快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按照《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进一步推进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医院评审,不断规范和完善各级各类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以患者为中心、以电子病历应用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医院运营和服务情况的有效监控,做到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到2020年底,全省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基本达到五级及以上标准,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达到四级及以上标准,建成一批“智慧医疗-数字化示范医院”。

鼓励发展“互联网+医院”。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互联网+医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诊前、诊中和诊后全系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利用,创造“简单、方便、快捷、安全”的全新就医模式。

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服务。统筹规划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影像、病理、心电等)信息系统建设,对跨地区远程医疗业务提供支持和管理。逐步整合现有分散的、局部的远程会诊模式,构建全省统一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的信息网络,形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协作平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结合医改相关政策要求,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注册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整合针对医护人员管理的各相关业务信息,形成全员卫生计生人力资源数据库,支撑多点执业、继续教育、奖惩考核、信用记录等业务和服务要求。

3、加强药品管理信息化建设

完善全省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对药品配送、入库及使用的全流程业务监管,重点强化针对疫苗以及毒、麻、精神类药品的监管。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机制,强化药品使用环节不良反应的信息追溯,及时有效处置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4、优化计划生育信息化服务

围绕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结构、家庭发展等主题,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基层人口信息综合管理、人口信息监测预警分析、人口计生内部综合管理、人口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加强人口政策辅助决策支撑应用。

推进计划生育公共服务管理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电子化,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生育登记信息、出生信息、接种预防信息等信息共享,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地域跨业务互联互通。探索建立跨部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努力实现户籍管理、婚姻、死亡、全民健康等信息的安全规范共享,将安全共享相关信息与基层入户采集、核查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

5、加快推进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卫生计生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政府决策智能化、监督管理动态化。建立全省卫生计生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推进机关办公自动化、移动办公和电子政务便民服务的广泛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政府部门的综合监督能力,实现对行业的适时、动态、精准监管,医改效果的客观评估,确保政府决策的有效落实。建立对外开放与引资办医台账报送系统。

(四)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

1、加快推进县域医疗联合信息化建设

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县域医疗联合数据中心,搭建以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双向转诊为主要内容的县域医疗联合服务信息系统,强化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基本医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医疗卫生信息监管,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协同共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2、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

配合分级诊疗体系建立,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工作站及签约服务系统建设,实现县域范围内以及跨区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诊间/住院预约、双向转诊、出院随访、社区首诊业务的支撑,充分发挥基层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形成有序就医局面。

3、加强基层卫生计生机构的信息基础建设

加大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资金、设备等方面予以倾斜。根据业务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基层信息化软硬件功能,提升基层信息化保障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加强中医药信息业务建设,提升中医医疗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统筹中医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

1、加强中医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并实现省中医药数据中心与中医药机构、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的上通下达和数据交互共享,做到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纵向贯通、横向互通,实现中医药与卫生计生业务协同、信息互联互通。

2、提升中医医疗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

加快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医院管理和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加强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等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推动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管理。到2020年,所有建成的中医馆具备信息化服务能力。

3、统筹中医药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完善省中医管理局门户网站建设,推进中医药政务公开信息化,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和便民服务。针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等信息化需求,建设中医药业务信息系统。建立中医药综合统计网络直报体系,推进中医药与卫生计生统计信息系统共享机制建设。梳理整合中医药数据库资源,统筹建设电子健康档案、中医电子病历等专题信息资源库。

(六)创新大数据开发应用

1、加强全民健康大数据管理机制建设

深入研究全民健康医疗数据的开放政策和法律制度,制定我省相关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分类、分级、分域的应用服务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进全民健康公共数据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提高全民健康数据的利用效率。

2、统筹规划全省全民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

统筹政府和社会数据中心资源,分类分区域建设全民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开发应用试点,逐步推进综合管理、疾病预防、临床医学研究、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健康管理等数据示范中心建设。鼓励保险、企业、研究机构、医疗机构等参与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到2020年底,建成一批省级全民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中心,为政府精确、动态化管理和医疗机构、科研单位的临床医学研究等提供支撑。

3、建立健全全民健康大数据安全保障机制

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

(七)广泛开展信息便民惠民应用

1、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积极建设全省统一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围绕居民健康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与咨询等服务,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参与度,促进居民健康良好行为的养成;探索使用物联网设备、移动互联网终端,实现健康体征的监测,为重点人群提供远程诊断、远程护理、移动医疗、健康监测、健康分析评估、健康提醒等服务。通过健康大数据应用,探索开展对潜在患病人群、高危人群、重要疾病的早期预测、预警和分析。

2、拓展信息便民服务

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物联网应用等示范试点,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便利化、多样化服务。提供院内外各类健康指标的监测、监护,诊疗导航,健康处方、检验检查、费用信息的在线推送、网上支付等服务,让患者减少非诊疗时间,改善就医感受。

整合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现有的信息资源,努力构建全省统一的全民健康APP平台、12320热线平台,推进全省移动卫生计生政策咨询、医疗服务、计生证件网上办理、计生便民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网上投诉、服务满意度调查、突发事件报告等服务;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发展智慧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

3、加强健康扶贫信息支撑

建立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个案信息库和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及时进行贫困人口数据采集和筛查,实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患者和病种精准识别全覆盖,优先为贫困人口建立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居民健康卡,支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逐步实现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救助资金“一站式”结算,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健康服务的水平。

4、逐步推进居民健康一卡通

依托全省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居民健康卡为联结介质,整合卫生计生系统各种就诊卡、预防接种证、献血本、围产保健本等卡证,实时更新居民电子健康信息动态,实现全省范围内居民健康“一卡”通用,有效共享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实现跨区域跨机构就医和费用结算。

(八)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

针对我省全民健康信息人才缺乏的现状,各级要注重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全民健康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打牢信息化发展的根基。

县以上卫生计生委要有专门的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结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加人员编制。要结合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管理和技术人员每年培训不少于1次,切实提升信息人员的能力素质。

依托院校、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企业等,采取分层、分批、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信息人才培养。要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化专家队伍,为全民健康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县级及以上卫生计生委要成立全民健康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配备专职人员,统筹管理协调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要从组织、建设、应用和维护等方面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岗位职责明确、管理有章可循,保障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拓宽渠道,落实资金保障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在争取财政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三)加强协调,建立考核机制

信息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基本考核与评估体系,与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省、市、县要建立检查考评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有序推进全省卫生计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培训,提高全员素质

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对各级领导、卫生计生人员、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认识,掌握操作技能。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计生业务特点的复合型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不断发展和壮大人才队伍,保障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挥学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为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服务。